中國引進瓦良格號航母內幕
2013-09-05 08:04:53 來源:南方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做土耳其的工作”
美國、日本、印度和臺灣地區通過不同方式對土耳其施加影響,阻攔瓦良格號通過
擺在姚匡乙面前的是一團亂麻,從中找到頭緒并不容易。
表面上,瓦良格號無法通過的原因只有一條:安全。2001年1月30日,姚匡乙會見了土耳其負責海事事務的國務部長米爾扎歐魯(Mirzaoglu),后者是反對者中的箭頭人物,也掌握著放行的權限。
米爾扎歐魯顯然是有備而來,他詳述了安全上的風險——瓦良格號太大,長度達306.45米——比泰坦尼克還要長40來米——最大寬度71.95米,且無動力系統和舵,勢必要拖,船隊總長度將達到550米左右。
米爾扎歐魯分析說,若強行通過,可能造成兩個結果,一是觸礁,二是擱淺,土耳其將被迫封堵海峽;兩岸奧斯曼帝國留下的宮殿、清真寺等也可能被撞壞,損失將無法估量。
他就此提出兩個辦法,一是把船拖回烏克蘭的造船廠,裝上動力系統和舵;二是將船一分為二,切割(產品庫 求購 供應)成兩個部分通過。
在姚匡乙的提議下,中土雙方派出專家組,進行了兩次會談研究技術問題,卻無任何進展。時任外交部部長的唐家璇隨即公開訪問土耳其。
“上午會見土耳其外長,在我建議下,會談結束后拉到一邊把這問題說了,土耳其外長態度比較積極,但下午見總理埃切維特時,總理態度就比較含糊,沒有明確表示。”姚匡乙回憶說。
斡旋不順的情況下,中方開始分析土耳其拒絕的原因。
姚匡乙認為,米爾扎歐魯提出的安全問題并不完全是借口,盡管瓦良格號的姐妹艦庫茲涅佐夫號也曾在無動力情況下通過土耳其海峽,但庫艦當時還有舵,如今的瓦良格號,只能稱為一座大型平臺。
更重要的是土耳其國內外的政治因素。當時在任的是一屆聯合政府,總理和外長屬同一黨派,重視中土關系,在瓦良格問題上比較積極,而副總理和米爾扎歐魯所屬的右翼民族行動黨則持反對立場,兩黨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態度不一。
外力也左右著土耳其。姚匡乙記得,自己會見米爾扎歐魯那天的下午,美國大使比爾斯也見了他,雖未直接談及瓦良格問題,卻邀請他訪美——雙方當時正合作,要在土耳其海峽安裝13個監控(產品庫 求購 供應)站監督船只通航。
最尷尬的還是瓦良格號的身份。土耳其、美國媒體調查后發現,創律在澳門沒有實業,其公布的門牌號不存在,連電話(產品庫 求購 供應)都無人接聽,澳門也一直沒有為其頒發賭場許可,關于瓦良格號將被中國改造為航母的傳聞甚囂塵上,成為熱議話題,美國、日本、印度和臺灣地區通過不同方式對土耳其施加影響,阻攔瓦良格號通過,大多是出于這點考慮。
“后來發展到國內報紙,包括環球時報等也大幅報道這件事,我很難做工作。”姚匡乙回憶說。
實際上,要了解瓦良格的身份并不復雜。土耳其人阿赫邁特(Ahmet Admirayak)創辦“瓦良格世界”網站已11年。
“盡管全世界媒體都在為這座已定名的海上賭場做免費廣告,項目本身卻沒有留下任何信息,”阿赫邁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創律為瓦良格號投下了2000萬美元巨款,卻不肯花僅僅10美元去注冊域名,我輕松地注冊到了varyag.com和varyagworld.com。相比之下,另一艘中國購入的航母明斯克號的新主人早就注冊了MinskWorld.com的域名,并開始使用。”
土耳其高層是否清楚這些事實不得而知,但僅從當時公布的消息看,他們并不打算讓瓦良格號通過。2001年3月土耳其內閣會議,在與外交部的辯論中,強調該艦有安全風險的米爾扎歐魯占得上峰,國防部、總參謀長也站在反對一方,總理埃切維特因而拒絕授予許可。
由于瓦良格號既不能停靠任何海港,又無法靠自身動力掌握方向,ITC公司只能拖著這艘巨艦在黑海里一遍遍地兜著圈子,起航時的SUHAILI號已被SANDY CAPE號取代。
“這可能是世上最漫長的航行了,”SANDY CAPE號菲律賓籍船長甘南(Ray Aba Gatnam)當時對路透社說,“我們已經不叫它瓦良格了,它的新名字叫‘惡魔島’(Alcatraz,美國一小島,曾設有聯邦監獄)。”
唯一闖入這座“惡魔島”的,是一架至今身份不明的直升機——它曾落在瓦良格號上,留下幾個藍色粉筆字:The French Was There(法國人到此一游)。
“我們相信,這是由政治問題‘變身’而來的技術問題,顯然,有人不希望中國再多一艘航母。ITC成了夾在中、土兩個巨人中間的尷尬角色,”迪莫曼斯當時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聽說,中國高層正在醞釀一些決定,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但算是眼下唯一的希望。”